从本月23日起的一周内,北京将迎来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第20届大会的召开,这不仅是该协会在本世纪的最后一次大会,也是它成立50年来首次在亚洲国家召开的大会。
很多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借此机会来到了古老而欣欣向荣的中国。从组委会提供的简单日程表中,记者找到了来自日本的安藤忠雄(TadaoAndo),此君是4年前的普利茨凯大奖的获得者,绝对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眼下声誉日隆,大有掩盖其同胞丹下健三光芒之势。即使由此一人,已能看出此次大会的级别和地位了。
大会期间,在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们进行研讨、交流以及进行未来规划的同时,还将有多达13场的各类公开展览,除去其中由国际建筑师协会主办的三场国际展览外,其它9场都是关于中国建筑业的历史和当代成就的主题展,其中于两天后开幕,为期10天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和由建设部主办的“中国建筑展”,更是当代中国建筑业成就的两个重要展示窗口。
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谈到这次大会对中国的意义时说,“我觉得,一方面,中国的建筑成就要带到国外进行国际交流,第二个,国际的、世界的建筑的发展能够给中国——不只是中国的建筑界,而且是中国的社会——能够有所介绍,在这两个互相交流的中间,中国也得益处,世界也得益处,这是最主要的。”
50年来,中国的建筑业以前人难以想象的速度飞快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建筑业更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有人说,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工地”。但是,应该看到,在建筑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还有为数不少的问题。
中国建筑界的元老级人物,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说:“应该承认,国内的设计水平不是太高。”然而有些时候,还不仅仅是设计水平的问题,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极端事件至今令人寝食难安,刚盖好的大楼塌了,新建的大桥也垮了。比这些工程事故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筑设计上的盲目模仿,甚至是抄袭现象依然严重,更有不考虑周边环境,不考虑建筑物实际功用的庸俗设计比比皆是,这一切加上实权人物的随意指挥、武断决策,更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程度。此外,在大众心目中,建筑商形同包工队,建筑师形同工匠的局面仍无太大的改观,总体上讲,整个建筑业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建筑界的从业人员更难以得到社会的普遍理解和认同。
吴良镛先生对本报记者说,去年,英国有本建筑评论杂志非常激烈地批评了北京的几座建筑,但是这样的批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特别是那些决策人物。也许本次的建筑师大会能够使中国通往世界建筑界的门窗打得更开一些,多听听另一种声音,多一面镜子应该是一件不坏的事情。
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刘开济先生说,建筑不仅仅包含着创作的方面,更包括工程的一面,而且,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工业基础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建国以后,我们国家在战争的废墟上开始建设,几十年来的建筑成就还是相当突出的。毕竟,不能把城市中的那些“板儿楼”都改成一家一户独立的花园洋房,那样,城市倒是漂亮了,可大家都得睡大街上了。
本次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经过几十位建筑界权威专家的认真评选,选出了65件参展作品,包括天安门广场,北京的香山饭店、菊儿胡同,苏洲桐芳巷住宅,新疆人民会堂以及三件台、港、澳作品,基本上反映了建国50年来中国建筑艺术的独特风貌。但是,公允地讲,这些精品的存在不应成为我们回避整体水平不高的借口,但愿此次的建筑师大会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差距和不足,关注、支持我们的建筑事业。
本次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主题是“21世纪的建筑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口号。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在中国即将走进一个更加繁荣的新世纪之时,可以相信,中国的建筑业也必将实现自己的辉煌。
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21世纪的希望寄托在如今已逐步崭露头角的一大批潜质独具的青年设计师身上。建筑文化学者王明贤介绍说。50年来,可以说是国营建筑设计院体制下的建筑师塑造了我们的城市与建筑,这是中国建筑界的主流。主流之外,还有一些青年建筑师在做他们的探索。他们的作品可能很小,还有的只是方案,并没有建成,但是他们的探索有自己的特点。这些青年建筑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从国外回来的建筑师,比如张永和,他对西方现代建筑有比较深的研究,又对中国的空间也有一定把握。另外一部分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建筑师,比如像清华大学的老师徐卫国、朱文一。有一批跟设计院或建筑学院的主流更不相同,他们走自己的道路,像原来天津大学的赵冰。
此次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也收入了这批青年建筑师的部分作品。“青年建筑师在目前中国这样多元的状态下,他们的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文化寓意,而不是纯粹的商业作品”,王明贤说,“这种探索性作品结合了他们的空间体验,我觉得他们从某个方面说明了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了特殊的魅力。”
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召开,实在是这个有诸多纪念意义的年景中又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不仅建筑师和建筑学家们有这样的感觉,同样对我们每个关注中国建筑业发展的人来说,也是如此。